智能化 智能产品应该具备什么?

2018-03-23 08:26:03 jzy 0

      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大火,越来越多的产品给自己冠上了“智能”的名头,手机、手表、冰箱甚至马桶都先后贴上了智能的标签,让人觉得似乎生活已经全面迈入了智能时代。然而事实是,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大量“伪智能”产品所蒙蔽。

阿里前CEO卫哲曾说:“今天的人工智能项目当中,存在大量的‘伪人工智能’。伪人工智能比例可能高达90%,甚至99%。”有的商家为了跟上“智能产品”的风潮,产品能连个APP,能在智能手机上操作就敢口称智能,他们要的只是“智能”二字给产品带来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效果加成,根本没考虑过产品连上App、连上互联网后,应该做些什么事来凸显产品的智商。

 

  这样的“伪智能”产品一般华而不实,展现出“不智”、“低智”的特点。比如有些洗衣机,只是通过简单的“电脑控制”辅以智能概念就宣称智能化,其实就是全自动洗衣机换了个马甲;有的冰箱将成熟的自动调节温度技术说成是智能化,其实只是普通的自动变频冰箱......这些产品概念炒作大于实际,有的甚至是在偷换概念,距离实际意义的智能控制都还有着很大的技术和功能上的差别。

 

  人们理解中的智能产品应该是人性化、智能化的,但大部分“伪智能”产品连基本的操作设置都不够人性化,就更别提智能化设计了。就比如有些智能电视,操作方法及其复杂,导致一些老人或者孩子想看电视反倒连电视节目都调不出来。这些产品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实在无法体现出智能的特点。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伪智能”产品如今铺天盖地的现状呢?

 

  首先是商家喜欢贴标签。很多商家喜欢给自己的产品穿马甲、贴标签,什么流行贴什么,而产品本身却换汤不换药。目前市面上不少“伪智能”产品就是贴着人工智能的流行标签出现的。

 

  除了商家喜欢贴标签之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人工智能的人才储备有限,存在大量的人才泡沫。人工智能人才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他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的摸索历练。这种具有专业人工智能知识、从事过专门人工智能工作的人才少之又少,而全国兴起的人工智能公司犹如雨后春笋,现有人才储备完全无法满足,自然就导致了大量人才泡沫的产生。不少创业公司正是受于人才限制,最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走向了伪智能的道路。

 

  总的来说,人才和技术是导致“伪智能”出现的主要原因,那么“伪智能”产品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配得上智能这顶帽子呢?

 

  首先,要具备高水平的自动化功能。比如真正的智能洗衣机,能够根据衣物的数量、面料和污浊程度,自动投放对应数量的洗衣液,自动设定洗涤温度、洗涤次数、脱水转速,不需要用户去设置程序,只需要按下开始按钮即可。只有依靠更为复杂的软件算法和更多的传感器才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

 

  其次,能拥有强大的扩展功能。比如智能手机,它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在上面下载第三方软件来扩展更多的功能,让手机从简单的打电话变成购物、点餐、娱乐、出行的多功能集合体。

 

  最后,追求卓越的互联功能。相比能上网、能连APP就标榜为智能化,真正的智能化互联,应该是能促进产品进一步自动化和功能拓展的,而不是单纯让App和设备之间交换信息。比如当你回家时,门、电灯、空调等能自动感应开启,这种实现自动化的互联就很智能;又或者电饭煲可以从网上为你寻找菜谱,用App就能制作美食,这种扩展了功能的互联也很智能。很显然,这些都不是简单为产品开发个手机App,就可以轻松实现的。

 

  如今,人们现在正在经历一个智能与伪智能并存的过渡时期,在这样一条充满发展机遇又满是陷阱诱惑的道路上,人工智能厂商要不忘初心、放眼未来,不能局限于当前的蝇头小利。小编相信,凭借着所有人的努力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终会迎来美好而全面智能的时代。



标签:   人工智能的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智能产品”中应去伪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