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手还是帮凶,哪个才是大数据的真面目?

2018-03-21 09:32:39 jzy 0

购买同一商品,老客户不仅没有得到优惠,反而比新客户花更多钱?近日,“大数据杀熟”一次在网上被炒得火热。大数据究竟是如何实现“杀熟”?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问题呢?欧拉姆阀门

    帮手还是帮凶,哪个才是大数据的真面目?


 

  —“我都是您这儿的常客了,价格再优惠一点吧”


 
  —“哎呀,如果是别人,我哪能给他们这个价,这都已经是折上折了!”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觉得很耳熟?


 
  生意场上,不论大小都讲究“情面”。对于客户而言,利用“情面”方便砍价;对于商家而言,卖点“情面”既不损害个人利益,又可以做长久买卖,何乐而不为。


 
  但如今,这种规则将被打破。你非但得不到优惠,反而可能成为被“杀”的那个。


 
  近段时间,“大数据杀熟”一词在网络上火了起来。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就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
 


  其实,“大数据杀熟”现象并非最近才出现,在国外早有过先例。2000年,亚马逊曾经利用动态定价,根据潜在客户的人口统计资料、在亚马逊的购物历史、上网行为以及上网使用的软件系统,确定同一种产品对新老客户的不同报价,且老顾客的报价更高一些,以此来提升销售毛利率。
 


  不过在过去,大数据技术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重视,应用领域也相对狭隘。随着近几年云计算、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的成熟让“杀熟”成为了不少行业的新常态。


 
  针对“大数据杀熟”的话题,许多业内人士纷纷发声,更有不少网友po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不满。比如,在某些视频网站上,iphone与安卓手机用户的年会员价相差甚大;高级会员在某些电影票平台的票价比普通用户更高;还有一些旅行网站给新老客户推荐酒店或者机票的价格存在较大差距……


 
  不过,有专家表示,正如所有新兴事物一样,大数据杀熟的定性还未可知,但“大数据杀熟”背后的问题却值得人们去思考,无论是价格歧视还是违法乱纪,都需进一步明确,并采取措施。


 
  有网友表示:“大数据时代就没有隐私了?”
 
  的确,“大数据杀熟”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个人信息的存储、分析以及共享。当我们把部分个人信息公开的同时,更多详尽数据已经被检索到,有些经历可能连自己都已经遗忘了。这就是互联网的“强大”之处,也是其“可怕”的地方。


 
  当一个人的所有数据完全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有何隐私可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全球各国已经采取相关行动。就我国而言,在过去几年,立法部门陆续制定并出台了《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司法部门也适时作出了一系列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司法解释。与此同时,执法部门也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感。


 
  对于一些不正当的“大数据杀熟”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制定了相关条例。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


 
  在法律政策的层层把控下,个人信息安全以及消费者权益的确得到了巨大保障。不过回过头来看,大数据并不是原罪,这一把双刃剑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


 
  尽管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帮凶,但是大数据技术同样可以成为维护个人数据安全、防治监控的利器。就以网上交易为例,大数据让网购的每个环节都公开透明。通过大数据技术,任何一个电商平台可以成功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比如,阿里巴巴去年发布“售假账户操控人”“假货生产企业”两张大数据“打假地图”,向外界公布了首批“百家售假企业黑名单”;京东则利用大数据打造出自己的“天网”系统,对用户画像、用户社交关系网络、交易风险、商家刷单等行为进行风控。


 
  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可建立大数据监控平台,利用大数据加大对拥有公民大数据的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安全管理、监督力度,加强对存在问题的网络服务商的检查整治,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大数据杀熟”只是其中一个现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更多未知的可能,正确的应对方式,不是盲目尊崇,更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理性看待事实,冷静分析利弊,方能趋利避害,让这些新兴技术持久造福人类。


标签:   加强管理加强监督力度才能营造好的网络环境 大数据“杀熟”现象成常态